士人

------ 讀書偶得 : 錢穆《民族與文化》
從周開始,由周公制定了禮樂制度,便是華夏的社會,政治等等制度的開始。這是雛形,到了東周禮崩樂壞,諸侯紛亂,社會制度崩潰。孔子期盼自己能像周公一樣作為政府管理者──相。來重建社會制度。趨向一個和平,穩定的天下。可是孔子失敗了。年老之後,寄希望於教育後人,從各個方向來改造社會。也許就是這樣形成了華夏的特有的士人政治。
百家爭鳴幾乎都是人民對政治的抱負。不同政見者。如果說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延續和奠定了士人政治,那麼其實原始的法家是打破貴族壟斷的功臣。
到了漢代武帝開設官辦學校,孝廉,察舉。開創了一個固定的平民參政制度。可是古代書籍難得。到了晉代,已經形成明顯的門第,門閥。這是原始累積的結果。跟今日西人所謂資本主義的原始累積同理。古人是書籍,知識獲取渠道的累積,行成門第。西人今天是錢財的累積,行成財團。
到了隨唐,產生了科舉制度。意在打破門第的壟斷。政治還是以儒為核心的百家。可是個體人生哲理演變成對佛學的探討。
至到宋代末期朱子簡化了儒家,和印刷術的進步。更一步減低了入仕的成本。一直到近代。當然,始創有周公,而後有孔孟,宋有朱子,明有王陽明先生。一脈而下,其命維新。
學而優則仕,士人亡於明末。今日中土亦不見。本來五權之考試和監察就是這個作用。不過歷史總是悲哀的。
說簡單一點,今日之意義在於陳寅恪所言:“自由之思想,獨立之精神”。其實這不過是士人的本份。東漢的黨錮到明代的風聲、雨聲、讀書聲、聲聲入耳。就此滅絕於中原。
余英時先生認為,說真話要具備孟子的教誨:“富貴不能淫、貧賤不能移、威武不能屈。”再加上,胡適所言:“時髦不能動”。英時先生認為今日需要依靠作家和記者的努力。學學美國以前的Muckraking(耙糞運動)。
其實我們也有耙,不過跟滿清的那群掛了雞巴的閹人一樣,在故紙堆裡耙。偶爾幾個真敢耙的,也送被進了監獄。
士人亡華夏亡。
己丑年八月廿四 日
20091012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