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通儒丘濬小传

在今海南省海口市郊水头村有一座高六米的石墓,墓前有一块四米四高的碑,碑上刻有:“皇明敕葬”四字。墓里面是躺的便是与海瑞合称“海南双壁”的丘(邱)浚(濬)[1]和他夫人吴氏。

如果康乾也能算盛世,那么明朝的“弘治中兴”有过之而不及。而弘治的中兴多多少少也是不能离开丘浚的一些功劳。

丘浚(濬),字仲深,号琛庵,又号玉峰、琼台,别号海山道人,世以“琼山”尊之,也称琼台先生。琼山人,永乐十九年(西元1421)[2]生于广东省琼州府(今海南省海口市),弘治八年(西元1495)病去世。活了七十五岁的他,从英宗到孝宗四朝为官,官至文渊阁大学士(相当于宰相)。死后“赠太傅,谥文庄”。

丘浚这个人小时候很可怜,家里很穷,七岁的时候父亲又去世了,全靠他的母亲李氏把他抚养长大,教他读书。欣慰的是丘浚不仅好学,人还很聪明,明史载:“过目成诵”、“家贫无书,尝走数百年借书,必得乃已。”其人勤奋好学可见一斑。而且他从祖父丘普之言,定要做到“拓吾祖业,达而为良相,以济天下。”不难看出他从小志向就远大,所以博览群书。

在他二十三岁(正统九年[西元1444])的时候应乡试中解元[3]。三年后,入国子监读书,深受器重,名气益盛。在景泰五年(西元1454)复试于礼部,名列前茅,但因其长相丑陋,只赐得个殿试二甲第一登进士(传胪)。后来文名远扬,被选入翰林院。当时选入翰林的只十人,丘浚为庶吉士之首,一时“名动京师”,就叫他去参与《寰宇通志》的编纂编。该书写成后,被提升为翰林院编修。

成化元年(西元1465),宪宗即位后,丘浚晋升为侍讲,并受命参与编纂《英宗皇帝实录》。三年后,书编成,又被提升为侍讲学士。每次讲学,英宗皇帝都为丘浚渊博的学识与其洪亮流利的言词所吸引,聚精会神听讲,敬服不已。后受命编修《宋元纲目》明成化十三年(西元1477年)该书在他渊博的学识和辛勤笔耕下完成。成书后,擢升翰林院学士。稍后,再晋升为国子监祭酒。过三年(西元1480)丘浚被加礼部侍郎,仍掌国子监事。在掌太学的年月里,由于他才识过人,广集诸子百家有关治国济民之说,依据西山真德秀的《大学衍义》,精心钻研,作出新见解,增补了一百六十卷,形成了巨著《大学衍义补》。

丘浚的这些成就都是因为其人好学,他是活到老学到老,导致晚年“右目失明”,但是他“犹披览不辍”。所以说,聪明只是很小的因素,作为一个过目成诵的人,也是靠的勤奋和毅力。所以,明史赞他“以博综闻”的评价是非常公正的。而国学大师钱穆也认为:丘濬“不仅为琼岛之大人物,乃中国史上第一流人物也。”

他在各个领域都有非常深的造诣。可谓之通儒,在文学方面有“诗文满天下”的称号,但他自己以精通经济而自负。在《大学衍义补》中有二十三卷都是专讲经济的,西方过了近两个世纪左右才发现他们的一些观点在《大学衍义补》中早就有了,俄国的思想家列宁称其为“中国十五世纪经济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。”其思想有继承孔子的“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,天何言哉[4]”的自由经济思想,提倡取用有度,主张“互市立法”等。

在明朝海运方面他也是大力主张和出谋划策,在《大学衍义补》中,丘浚甚至对海道踏勘、航海安全、船厂选址、海舟吨位、抽税比例等都作了一番叙述。也许这跟他从小在海南这座沿海城市长大有很大的关系。

丘浚不仅学识渊博,在人品上也是非常值得称赞的。有一次,翰林院侍讲参加《英宗实录》的修撰,当写到兵部尚书于谦之死问题时,有人要按照当时定的谋图不轨的罪名来写,丘浚坚决不同意,认为要不是于谦守卫北京,大明江山可能都保不住了,这个功绩不可磨灭。夺门之变时说他谋反,现在时间过去了,我们看清楚了,不是那么回事,对他的诬陷不能不给洗刷。杀于谦是英宗复辟的需要,英宗才死不久,丘濬就敢于直言,是冒着较大风险的,可见他是正直的,因而不计个人利害。

丘浚这个人是非常有民族大义的,他的民族思想浸润着深厚的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精神。丘浚从地域,文化,政治等等来阐述他的“内华外夷”思想。由于他经历了土木之变,在这次事变之中一些内附之人“乘机易服”、“劫掠平民”甚至为敌向导。所以他在《大学衍义补》中提到“夷狄内附”是一个历史遗留向题,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,就有可能危及国家和社会的稳定。当然,他也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。但是,他并不主张对其他民族实行种族灭绝的政策,他指出:“大地间有华夷,犹天之有阴阳。有此必有彼,决无灭绝其类之理。”所以说他的华夷之辩思想是非常中肯和理性温和的。

丘浚还正确的认识到蒙元的实质:“有华夏纯全之世,汉唐是也。有华夏割据之世,三国是也。有华夏分裂之世,南北朝及宋南渡是也。有华夷混乱之世,东晋及五代是也。若夫胡元。则又为夷狄全纯之世焉。噫!世道至此,坏乱极矣。”[5]

明代史家看到他对弘治新政的形成是有着重要影响的,他对朝廷中种种弊端的预见,和他阻止了宦官李广等的揽权干政。所以誉他为“中兴贤辅”、“当代通儒”。可是今人对他研究为何如此之少?想想,这是一个大的趋势,似乎对明代的那些辉煌事迹,人物等等研究比起所谓的康乾盛世都那么逊色。这又似乎是从满清延续下来的,清代几种笔记中有对丘浚的捕风捉影的攻击,纪晓岚等还公然在《四库全书提要》中就说他是“率意妄作,为史家未有的变例,可谓谬诞”,“立说多偏驳不经”。这可能是因为他的华夷之辩思想让他受到非议吧。


[1]:浚跟濬是异体字;满清入关以前,“邱”姓都作“丘”姓,一直到雍正酋长时,假借避讳孔子的名号,而下令把丘一律改为邱姓,民国初,近代诗人丘逢甲倡议复丘姓本字,他首先将本人姓名写作丘逢甲。闽、粤邱姓族人也纷纷响应改邱为丘,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继续沿用邱字。结果现在的邱姓人士随处可见,而以丘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。
[2]:丘浚的生年,有永乐十八年(1420)、永乐十七年(1419)和永乐十九年(1421)等不同说法。
[3]:举人中的第一名称解元。
[4]:《论语•阳货》
[5]:《世史正纲》卷32


夏历:丙戌乙 乙未月 庚子日 (6月15日)剃发易服361周年
西元:2006年7月10日 03:01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