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見為孝而神見非孝

《孝經》喪親章第十八

子曰:“孝子之喪親也,哭不偯,禮無容,言不文,服美不安,聞樂不樂, 食旨不甘,此哀戚之情也。三日而食,教民無以死傷生。毀不滅性,此聖人之政也。喪不過三年,示民有終也。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,陳其簠簋而哀戚之;擗踴 哭泣,哀以送之;卜其宅兆,而安措之;為之宗廟,以鬼享之;春秋祭祀,以時思之。生事愛敬,死事哀戚,生民之本盡矣,死生之義備矣,孝子之事親終矣。”
好一個,“春秋祭祀,以時思之。”親人歸天,後人祭祀本為對已故親人的思念依托。

由於種種國家和家庭的歷史原因,我和我家人幾乎很少去祭祀已故親人,我親近的親人也都尚在。自從,高考結束那一年開始,我的爺爺(也就是我父親的父親)去世了。從此,幾乎傳統祭祀的日子還是會去祭祀的。然而,我家裏一些人的祭祀方法越來越讓我不明白,爲何祭祀親人了。本來,當今的祭祀儀程都不倫不類。但是如果連出發點都有問題那這祭祀豈不是名不正,言不順。

每次家裏總有人在祭祀時,表現的不是對親人的思念,而是對後人的祈福。此種“為子孫謀蔭,非為父母求安”的行爲,古人謂之為“人見為孝而神見非孝者”此神目視之甚明者也。如若,祖先真的在天有霛,豈不黯然神傷,還會降福與後人嗎?

以對親人祭祀目的的忘本推演到對各個華夏傳統宗教的形成,和宗教節日的意義的忘本都甚爲嚴重。

上次去南洋,在馬六甲和新加坡去了一些宗教場所,裏面供奉的神不是文天祥之類的英烈,就是匾額上寫的對聯隱含著英烈們保家衛國的志向。還遇上了“拜天公”這個節日。

拜天公:正月初九,福建人有拜天公的習慣。是爲了紀念多年前,先人爲了躲避倭寇(有的人説是滿人)的屠殺,躲進去甘蔗園逃難的故事。當時正是新年,他們在甘蔗園裏很多日,初九,敵人終于走了。他們才從甘蔗園裏面出來。爲了表示慶祝自己逃過了死劫,與慶祝遲來的新年,福建人從此每一年初九都會拜天公。而所謂的天公,是昊上帝。就是天。

然而,幾乎大多數人就是在那些日子和那些場所裏祈求保佑,平安,財富之類。也沒有幾個人記得這些意義和原來的目的。就算有,沉澱下來的只是專家們研究的題材而已。

在國内更是慘無人睹,大多數知名和不知名的宗教場所被官封的強盜封山要買路錢;在野的綠林好漢站在就近掐指算天,似乎個個都通曉易經。遊客們見到香就燒,見到蒲團就拜,見到錢箱就塞。管他是羅漢,觀音,耶穌。

以前拜的是“天地君親師”,因爲天地為造物之主,人類依靠自然;君為國之領袖,無國既無家;親人乃身體,髮膚的授之者,養育者;師為人生的教導者。故而,拜之。以示尊敬。

夏曆:丁亥年 三月二十六
西元:2007年5月12日22:00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